之所以今天想聊聊摩擦,是因为笔者最近在自己的乒乓微信群里,看到有人转发张继科指导几段说到“摩擦最重要”的视频,内容大致包括下面这些:
-有摩擦才有弧线才有稳定性
-先摩擦后撞击,摩擦要占到70%以上,没有这个理解,永远达不到顶尖水平
-比赛胶着时,我拼命加摩擦提高上台率
-国外选手摩擦不如国乒
-达不到最高水平的人,撞永远在摩擦前面
-马龙樊振东的旋转都不够看
张继科的旋转质量当然毋庸置疑,除了最快大满贯的金身加持证明以外,也有许多专业网红退役国手的盖章认证,像是方博、尹航、张煜东等,都盛赞他旋转的可怕和突出。此外,刘国梁前主席更是说过,旋转是中国队的特色,中国队的旋转传统和对旋转的理解是领先外协的。
一竞技官网既然如此,那么笔者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笔者这里想说的是,摩擦当然重要,张继科这些言论对他当然是硬道理,也有他的道理和应用场合,但可能业余球友或是其他专业未必都“那么地”适合这样“独尊”或“高举”摩擦。
为什么呢?首先,对于很多业余来说,因为对于摩擦/撞击比例的理解不够,笔者的很多群友,都把张继科说的,误解为要加强对于球的“薄摩擦”,以为挂一板、吊一下就是他说的摩擦。这和他所说的,有质量并且加上撞击的有效摩擦,两者意义完全不同。薄摩擦当然稳定是稳定,但在大球时代,缺少撞击的加转摩擦威胁力,已经被大幅度削弱了。
此外,业余要在比赛中以高质量摩擦加上撞击打出稳定又有威胁力的前冲弧圈球,是需要大量基本功的积累才能做到的。用所谓投资报酬率来看,很多人虽然花下大量时间精力用力硬啃摩擦旋转这一项,但比赛时加强摩擦的拉冲,不仅耗费大量体力,而且可能质量不高,弧线又容易判断,而容易被对手防守甚至打回头。
如果您又是本来身材力量就比较不占优的,就算前冲弧圈拉的好,但对于先天身材占优势的对方来说,可能也只是小菜一碟。而且可能为求质量动作一大,冲不死对方以后又还原不了,反而漏出大破绽送分给对方。
大家可能都听过乒乓五元素:力量、速度、角度、旋转和节奏。要打好乒乓,其实这五个元素都很重要,而且实战中,决定胜负的因素很多,当然未必就是取决于旋转摩擦这一单项。不论业余或是专业,其实把短板补上,然后打出适合自己的风格和特长更重要。可能有人是做好发接发最重要、有人稳定上台最重要、有人打出好落点最重要,大家都不一样。
以专业选手为例,张本智和和伊藤美诚的旋转肯定不是他们的强项吧?但是他们能够常年排在世界前列,就是知道不要去乱拼旋转,而是要把速度和落点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胜算才会更大。此外,刚获得WTT大满贯冠军的朱雨玲,单看旋转质量也没对面高头大马的陈熠来得强,但是她仍然可以靠着灵活的节奏、落点和铁防赢得胜利。
所以,笔者的意思是,如果球友们能持续增加自己的摩擦旋转能力,那当然是好事一件,而且也对自己功力的提升有帮助。但是球友们,你我都不是张继科,就怕要学但学不像,又丢了自己呀~!
本文为@不懂球的法兰克 原创,国球汇经授权发布
发表评论